热门动态TOP NEWS
95后创业者、30万粉丝的…
新功能丨您有一条调课申…
智慧校园中常见的系统都…
热烈祝贺校管家1108感恩…
视频演示:校管家中不为…

暑假班结课,孩子追着家长问“还能再来吗?”

2025.07.10 文:校管家

暑期招生战正酣,怎么才能让学员来了就不想走?有的机构砸钱做名师包装,有的拼命搞课程优惠,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——孩子对课堂的留恋,往往始于同伴。

想想我们自己的上学时光:那些记了又忘的知识点可能早就模糊,可和同桌传过的纸条、组队赢过的比赛,却能记一辈子。对孩子来说,老师的鼓励能给他们前行的动力,而当孩子在集体中能获得同学的接纳时,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加持久。可以说,同学间的良好互动,是课堂体验的重要补充。


图片


某少儿编程机构的“战队闯关计划”,很好地融合了老师指导与同学协作。老师会先清晰讲解编程思路,然后让学员组队完成项目。而且,老师给每个战队设计了“成长关卡”——从组队时的“破冰任务”(一起给战队起名字、画队徽),到中期的“分工闯关”(有人负责制作测试,有人负责解说汇报),再到结课的“荣誉加冕”(全班投票选出“最佳协作奖”)。在不断学习与合作中,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编程技能,彼此更是成为了难以割舍的“战队队友”。


一家语言培训机构的“课间互动设计”也很有借鉴意义。老师会在课间组织简单的小游戏,比如“英语词语接龙搭档赛”,让学员随机组队参与,老师会在一旁引导大家用英语交流,及时纠正发音;他们的“盲盒任务设计“得也极有巧思:初级任务是“用英语夸夸同桌的一个优点”(练口语 + 拉近距离),进阶任务是“和新朋友合作编一段英文小对话”(练应用 + 建默契)。


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构建友好和谐的社交圈呢?


课堂:给“合作”安个“小钩子”。别让小组讨论停留在“你们一组讨论下”,给每个任务加个“必须协作才能完成”的设计。关键是让每个孩子都有“不可替代”的角色,比如内向的孩子可以负责记录,外向的负责展示,久而久之,他们会觉得“这个集体需要我”。

课间:用“轻互动”打破陌生。10分钟的课间时间,是建关系的黄金时间。比如教师后面放置一个“社交盲盒箱”,里面是写着简单任务的纸条,比如“一起模仿一个卡通人物”,完成就能盖个小印章换小奖品;墙上还可以贴上“伙伴夸夸墙”,让孩子写完作业后,随手写下“今天发现XX同学解题好厉害”,被夸的孩子会偷偷开心一整天。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,却能让孩子觉得“这个地方有人关注我”。

课后:把“学习互动”变成“情感链接”,别让学员下课就失联。比如建“小组打卡群”,不是催作业,而是发“双人任务”,比如“和组员一起拍一段背单词的小视频” “一起分享今天学到的新知识”等等。


图片


名师和课程是基础,但让学员真正印象深刻的,或许是那些“和同学一起笑、一起拼”的瞬间。因为在学习过程中,孩子们需要的,不仅仅是“被教导”,更是“被需要”——在团队里被同伴依赖,在互动中被同学认可。

这个暑期,试着在课堂里多埋一些“社交彩蛋”,我们会发现:当孩子们在结课后开始互相询问“你还来吗”,续班率根本不愁。


全国热线电话 400-800-5291 在线咨询
微信咨询
  • 微信扫码 立即咨询

回到顶部
扫码免费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