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

请保持手机畅通

2025.05.30 文:校管家
每到招生季就陷入“文案焦虑”?看着空白文档抓耳挠腮,对着设计稿反复修改却总卡壳?
问题的核心在于:机构还在用自身视角自说自话,而家长需要的,是私人定制般的精准共情。今天带来3套经实战验证的“家长心理狙击术”,让招生文案不再是广告,而是家长心里那句“这就是说给我听的”。
场景共情型
用「生活切片」激活家长隐性需求
健身房那句“用好身材迎接夏天”为什么能爆火?本质是制造了「时间节点 + 理想自我」的强关联。招生文案同理,要学会从家长的日常痛点中“找场景”:
深夜辅导现场:“凌晨1点批改完作业,看着孩子歪扭的字迹突然心慌——如果有位老师能教会他握笔发力,是不是就不用每天吼到嗓子哑?”
校园活动瞬间:“公开课上,别的孩子流畅演奏钢琴曲,自家宝贝攥紧衣角躲在后排——原来兴趣班不是攀比,是给孩子推开世界的钥匙。”
素材采集黄金法则:
刷家长群时记录“高频吐槽”:如“拼音总教不会”、“作文像记流水账”等真实问题。
拆解老学员案例:从续费家长口中提炼“报名前后的生活变化”,比如:“学了2个月编程,现在能自己制作生日贺卡动画了”。
创造“反差画面”:将“孩子畏缩的瞬间”与“自信展示的时刻”作对比,配文:每个不敢举手的孩子,都缺一次被专业点燃的机会。
价值爆破点
用「超预期公式」重构课程认知
家长对“高师资、见效快”这类常规卖点已产生抗体,特别需要拒绝模糊表述,如课程卖点,要把“内容丰富”改成——包含12次户外写生+8场大师直播+专属作品集制作,用数字和细节构建“课程画像”。
另外,还可以采用“三维价值模型”重新包装课程:
显性价值:短期可见成果(如15天练字、7天英语开口)。
隐性价值:能力迁移(练字课=专注力训练,舞蹈课=肢体表达力)。
社交价值:可分享的“教育勋章”(如学员作品登上城市画展、编程作品入选比赛)。
价格重构术
从「算小账」到「算人生账」
抛弃过时的“低价引流公式”,家长真正在乎的是:这笔钱花得是否值得。不妨试试“三重价值锚定法”:
1. 时间成本锚定
每天少喝1杯奶茶,3个月就能让孩子掌握受益终身的阅读方法 ——XX速读课,早报名省下的不只是学费,更是未来10年的学习时间。(将价格转化为日常消费对比,强调时间复利)。
2. 成长差距锚定
隔壁孩子已经能用Python制作动画,你的宝贝还在玩积木?现在报名立减800元,这个差价不过是一次家庭聚餐,却能让孩子提前3年接触人工智能。(用同龄差距制造紧迫感,同时弱化价格绝对值)。
3. 情感价值锚定
花1980元给孩子报书法课,收获的不只是工整字迹——当他在年夜饭上为全家手写春联,那份自信笑容才是最贵的礼物。(将课程与家庭情感场景绑定,让价格成为美好体验的入场券)。
附执行清单:3步让文案落地生花
用户画像细化:明确目标家长是焦虑型、性价比型还是成长投资型,针对性调整话术——如给高知家长强调认知培养,给刚需家长突出提分数据。
视觉化呈现:每个文案搭配成果对比图——如练字前后作业照片、绘画作品时间轴等,让文字描述具象化。。
场景化落地:如每天15分钟,30天后敢在全班面前演讲;朋友圈软文采用学员妈妈真实日记体形式,引发家长共鸣和信任;社群话术则采用痛点问答+解决方案的形式,快速吸引关注,引导家长从疑问走向行动。
真正的招生文案,不是推销课程,而是为家长描绘“理想中的孩子”。
当招生文案,能让家长在脑海中浮现:孩子自信举手、主动完成作业、在舞台上自信展示等等画面,报名就不再是选择,而是不得不做的正确决定。
上一篇
下一篇